各位朋友:
很高興在這個大雪紛飛,送別2012,迎接2013年北京的晚上,我們能夠有機會共聚一堂。首先,我感謝主辦單位《中國新聞週刊》給我這個獎項。
在拿到這個獎的時候,我想到過去24年,在中國最貧困的農村,從事基層教育和鄉村發展的點點滴滴。我感謝在1988年在美國成立的滋根基金會,和1995年成立的中國滋根鄉村教育發展促進會,給我機會,讓我作為一個海外華僑,能夠從對中國農村完全的不瞭解,到現在變成積極參與中國鄉村教育與發展的一員。

楊貴平女士(左五)和中國滋根會長、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瞿振元(左六)、中國滋根支持者、中農科創董事長李驥(左四)、中國滋根理事童小溪(右五)、中國滋根工作人員合影
感謝參與滋根的美國、臺灣、香港、大陸以及其他世界各地的各界人士,多年的長期的默默的參與。
在1988年,我去了中國最貧困的苗族地區的雷山縣,瞭解到當地很多女孩沒上學。當時我訪問了很多學校,一二年級有女孩,到了高年級一個女孩都沒有。女孩子不能上學的很大原因,是因為交不起學校費用,以及在村裡沒有學校。
滋根為這些女孩提供了入學的助學金。並支援一些村莊小學改善教學條件,女孩子大大小小都來上學了。從雷山縣的支援女孩上學,以後逐漸擴展到中國的9個省,200個村莊支援女孩上學。滋根支援女童上學比希望工程還早了兩年。
被資助的女孩小學畢業後,繼續資助他們到初中,到高中,以及到大學。漫長的24年過去了,在這些村寨裡成了第一個衛生員和第一個女教師,成了發展家鄉的主力軍。
女孩子能夠受教育,為男女平等提供了必要條件。
根據滋根的經驗,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能夠上學,最重要的一是要有免費教育,以及能夠就近上學。
當時中國還是「村村有小學,鄉鄉有初中」。但是到了2001年,中國推行了「撤點併校」政策以後,12年來將村莊小學撤併,導致很多孩子要長途跋涉,離開父母,離開鄉村,住在中心學校。這給孩子的住宿、營養、衛生、人身安全、全面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問題。增加了家庭很大的負擔。
針對撤點併校的政策所引起的對孩子發展的不利影響,我們拍攝了一部電影《沒有五年級》,並寫了深度報導,以及在各種場合參加各種會議,在高校舉辦講座,質疑撤點併校,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關注。

楊貴平女士(右四)和《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陳薇(右三)、《今日周刊》新聞總監馬林(左五)、《今日周刊》記者黃強(右一)、中國滋根理事童小溪(右二)、中國滋根工作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