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苗寨记事之三
初聞雀鳥這個好聽的地名,著實讓我産生了很多遐想:既稱“雀鳥”,這個地方必是一方古木參天、花團錦簇、流水潺潺、百鳥競鳴的好去處。在陽春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的車在一個小峽谷的半坡停下,隔谷望去,陽光中的雀鳥村猶抱琵琶、半遮半掩地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從公路沿陡峭的羊腸小道下到谷底有數十米深,一條清澈見底的山澗橫在面前。說起來世界真是很小,和我們同車、同去雀鳥村、同在山澗邊駐足稍歇的4人中,竟有這樣一個女孩子:當年因家境貧寒,差一點兒含淚告別校園,在滋根的資助下讀完小學,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雷山民族中學,初三時再次得到滋根的資助,順利完成初中學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凱裏師範,現已畢業分配到雀鳥小學任教的----李季春。不期而遇的同路人,竟又與滋根相關聯,不禁令我想起在毛坪巧遇楊小萍的情景,由衷感歎:雷山時時見巧遇,苗寨處處聞滋根。
與滋根事業的受益者同行,話題自然是滋根最爲關注的女童教育。小李老師在得知我是滋根的一員時,顯得有些激動,她說:“假如沒有滋根的資助,我絕不會有做一名教師今天。”她如數家珍地講到,雀鳥村1990年以前,全村只有2個女童能上學,90年滋根開始資助,當年女童入學人數就達到58人;1996年,滋根又出資20000元,修建起學校教學樓;現在,學校有在校學生141人,其中女生47人,女童入學率在98%以上。談起這些,李老師深有感觸地說:她們和我一樣,都是滋根的受益者,我們是幸運的。從眼前這位身著牛仔裝、渾身洋溢著青春活力的鄉村女教師身上,我似乎讀懂了許多:滋根播撒的希望之種,已在雷山、在苗寨的土地上,結出了象楊小萍、李季春這樣一批成才的碩果;滋根事業的實施改變了她們的命運,作爲受益者,她們又在滋根的支援下,用自己的勞動去改變著更多曾象她們一樣的人的命運,生生不息,良性滾動,這不正是滋根事業的生命力所在嗎?!
說話間,翻過一個小山梁,踏著田埂,來到一溪湍急的水邊。逆轟鳴的水聲尋望,一架古老的木質水車正在悠然轉動,與周圍的苗家木樓、疊翠竹林、泛青梯田、村寨小徑構成了一幅相映成趣的自然風景。當然,這與我當初想像中的雀鳥景象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帶著少許的遺憾,折向有著幾株數人難以合抱的參天古樹的小路,少頃,一座木質二層回廊式建築在望,這便是雀鳥村小學的所在了。
校長陳光忠,一個個子小小、戴著近視眼鏡、透著濃郁書卷氣息的小夥子,笑眯眯地迎了出來。我們相識在毛坪,再會於雀鳥,已經是老朋友了。來意不言自明,自然少了許多客套,多了許多親熱。陳校長剛上任不久,雄心勃勃。我們剛一落坐,他就迫不及待地給我講起學校的發展規劃:建操場、修圍牆、改廁所、擴大夜校、辦培訓班……,頗有點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勁頭。他在沈思中的一段話是令人回味無窮的:“我們的貧窮落後固然有自然、歷史的原因,但我認爲更有人的因素。要擺脫困境,第一要靠教育,第二還是要靠教育。這一點,人人都有責任。”一席話,一個苗族新一代知識青年對家鄉的熱愛之情、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感令人難忘。
楊光興,雀鳥小學的老校長,從代課教師到一校之長,卸任後至今一直在學校任教。在與我們談起雀鳥村的歷史時,充滿了感情:歷史上的雀鳥是個好地方啊!原始森林進去就不容易出來,野獸成群,水源豐富,各種鳥多得數不清。當時的人們是爲了躲土匪才搬到這裏來的,剛開始時只有2、3家人。幾十年過去了,現全村已有202戶,896人。人是多了,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更由於貧窮的緣故,樹卻被砍得差不多了,鳥也少了。沈浸在回憶中的老校長眼神裏流露著對往事的追昔,更流露出對昔日風景如畫的雀鳥村自然環境遭到人爲破壞的深深惋惜。
雀鳥人並不笨。滋根資助的夜校教師楊昌敏告訴我這樣一組數字:在滋根的支援下,1999年8月起開始辦夜校,首期23人參加學習,經考核合格的(識1500個漢字)15人,合格率爲65.2%;第二期23人參加學習,經考核合格的18人,合格率爲78.2%;第三期30人參加學習,經考核合格的25人,合格率爲83.3%。學員反映,以前不識字,辦什麽事都難:進城趕場因分不清男女而不敢上廁所;賣土特産因不認識貨幣值而經常受騙;家人在外打工,來信不能看懂,找別人看又不好意思……等等。現在好了,滋根“擦亮了我們的眼睛”,方便多了。
楊光必是一個五口之家的主勞力,全家人僅有1.2畝土地,一年的糧食不足200公斤,生活極度困難。其長女楊燕靠滋根資助讀完小學,畢業後考入雷山民族中學。逆境出人才,小楊燕上學期以總分715分的好成績名列年級前茅。不難想象,如果沒有滋根的資助,這個極有學習天賦的女孩子,也許只能在農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繁重勞作中,像她的母親一樣走完一生。
在楊家,楊光必夫婦用深情的苗族歌謠對我、更是對滋根事業的全體支持者唱到:“你們是照耀苗家的太陽,苗山因你們的到來而生光,我家沒有好的飯菜,只有一碗米酒祝福你們平安吉祥。”歌畢,飲下這碗用滾燙的感情釀成的酒,並沒有做什麽的我,眼睛泛起一片潮濕的熱流:這樣的人民,這樣的情感,值得我用一生去爲他們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