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滋根協會

中華滋根協會
臺北郵政
23-52號信箱
匯款帳戶:
「中華滋根協會」
1. 華南銀行帳號
154-10-000145-7;
2. 郵政劃撥帳號
15984346 

 

回首頁

關於滋根

滋根動態

滋根項目

滋根文選

大陸通訊

歡迎留言

 

 

 

 

 

 

 

 

 

  »   滋根動態   10/08/2014 21:04 城鎮發展衝擊農村 兩岸學者交流社區經驗

 文/劉靜元 圖/王立業

  103年5月3日中華滋根協會、世新大學社發所與台灣大學城鄉所合作舉辦「海峽兩岸城鄉發展研討會」,邀請中台二地城鄉第一線的組織者與學者,分享在地觀察與實踐經驗。研討會分三大主題:城鄉治理與社區發展、農村經濟與社區發展、城鄉整合與居民權益。


長期關注中國「三農問題」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以錄音方式帶來主題演講,為與會者分析全球化時代下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困境。溫鐵軍表示,在19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大量外移,並從發展中國家取得原物料、商品,再透過金融自由化制度讓資金回流。這也使得發展中國家必須承受發達國家的經濟危機的惡果。溫鐵軍認為,中國面對全球化危機,調整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汲取鄉村的傳統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推動農業現代化;同時進行「城鎮化」,讓城市減緩擴張,而讓城鎮活絡,是發展中國家可能調控的方向。

社區實踐,看見真正需要

  在第一場「城鄉治理與社區發展」中,美國滋根基金會董事長楊貴平總結了組織成立二十五年的經驗,她指出,發展應以人為中心,追求可持續性,與意識形態、政治經濟的公平公正。而行動者進入社區時,要以當地人為計劃主要的參與者。她說,調查為一切之先,要瞭解當地真正需要。她特別關注偏鄉女童上學比例過低之問題,為支持孩童上學而給予助學金,並積極反對撤點併校政策。而她的努力也獲得結果,2012年中國教育部宣佈停止此項政策。

  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副祕書長邱建生重視鄉村建設中人民的力量,即民力。民力分為四大類:生產力、知識力、健康力與團結力。而隨時代發展,民力可重新分為:合作力、生態力、純樸力、公民力。他認為,教育應透過鄉村建設來發揚此四大民力,目標建立互助型社會系統,以抗衡資本主義競爭系統。

  台灣美濃愛鄉協會鍾秀梅、邱靜慧,分享已在美濃紮根長達24年的組織經驗。邱靜慧表示,她因參與美濃反水庫運動而開啟返鄉之路,當地居民因反水庫而提升社區自主意識,後來當地建立了全台第一個設在農村的社區大學,並導入音樂傳承客家文化。她說,過去當地老人家不希望年輕人返鄉,而今態度轉變,歡迎青年回鄉,傳承古禮知識給青年,並積極保存當地古蹟。

  第二場「農村經濟與社區發展」,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蔡培慧分析了台灣小農面臨問題。1980年開始政府開始壓縮小農生產空間,直至今日農業的雙軌生產:資本農業與小農。她說,台灣引入各種日本、德國等外國農法,但她更關心的是,屬於亞熱帶台灣本地農法在哪裡?她分享虹農場CSA社區協力農業的經驗,指出CSA可能成為鄉村與市郊的連結點,創造社會性的連結。她自小農反省資本主義的快,反思如何建立複雜多向性的厚,平衡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

  中華科技創投公司董事長李驥指出,資本進入農業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與趨向,農民不要將資本當坐目標,而要當作工具、武器,學習如何將資金化為資本。他的公司即專投資農業項目,曾舉辦「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遴選優勝提案給與資金補助,其傾向投資與服務業結合的農業提案。

  台大城鄉所教授張聖琳分享坪林台灣藍鵲茶的行銷經驗。台灣藍鵲茶以日本東方白鸛米為參考對象,結合有善環境的有機農業與地方地有物種符號行銷。她表示,這個小革命主要為革消費者自身的口味,並引導消費者思考茶與水庫用水安全的關係。

反思發展,回歸居民權益

  第三場「城鄉整合與居民權益」中,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童小溪指出,近代中國大陸出現快速圈地現象,此城鎮化表面上是空間改變,但內涵與本質其實是社會關係的改變。而反思城鎮化的目的並非要留下農村、把農民綁在農村,來滿足對鄉村空間的鄉愁,其目標是要使勞動人民解放。

  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研究員陳虹穎,分享台灣都市更新之圈地個案,作為呼應。她指出,目前台灣土地開發之發展方向,是只求資本累積、無視供需支短線炒作。台灣的都更與東亞、東南亞的城鎮化與內城更新,有著連動關係。房貸是一般購屋民眾一輩子都難以還完的重擔,土地的商品化,更加穩固勞動力商品化。

  台大城鄉所教授康旻杰曾參與台灣多處古蹟與歷史街區的再生規劃。他說,古蹟再生相較於都市更新,前者是先保存再活化,後者則是先拆再說。但他提醒,目前世界各地的古蹟很多保存後是與名牌精品店結合,一般民眾難以接近。歷史建築保留後成為消費符號、政府誇口之政績,亦或保有大眾可親近之公共性,是值得注意的。

  第三建築工作室謝英俊,運用建築專業,在中國許多鄉村與當地人一起設計社區。他簡化房屋構法,讓當地人共同參與,協力造屋。他重視再地觀點,將實用需求與文化性融入設計。他認為,建房不是消費,而是生產。居民討論社區未來藍圖而更加團結凝聚,也在建屋中得工作機會。房子設計與營建不為專業者所壟斷,與居住者的關係更為緊密。

  本次研討會中台學者分析在市場經濟主導下兩岸面臨的危機之相似性,並彼此分享第一線的經驗觀察。雖今日兩地政府追求快速、追求資本的發展政策方向,已造成貧富差距擴大、人文價值崩毀之現實,然而兩岸仍有不少學者與居民不斷對現況進行反省,在實踐中尋求可能出路,協力將社會推往更永續的未來。

 

透過在地實踐者的報告,與會者更清晰瞭解兩岸社區的現況與異同。 

 

標籤:
動態  

上一頁:103-07-26大陸項目報告 下一頁:陸城鎮化挑戰大 農民首當其衝



新增回應  
回應人 *
Email:
回應內容 *
驗證碼 Captcha  Please enable cookie for this site! *
(只有站長可以看到秘密留言)  
 
    

組織執掌

滋根大事記

組織章程

會費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