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滋根協會

中華滋根協會
臺北郵政
23-52號信箱
匯款帳戶:
「中華滋根協會」
1. 華南銀行帳號
154-10-000145-7;
2. 郵政劃撥帳號
15984346 

 

回首頁

關於滋根

滋根動態

滋根項目

滋根文選

大陸通訊

歡迎留言

 

 

 

 

 

 

 

 

 

  »   滋根文選   25/01/2012 10:50 杨小定:1992年6月访贵州滋根项目点

 

六月下旬,我从台北到九龙,当天搭夜船,天漾亮到庚州,下午再搭机到贵阳。在贵州前后十天,走访了黔东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六个项目点。先和来自美国的杨贵平、蒲慕明、他的女儿蒲艾真一行人到雷山县的格头村、平祥村(方祥乡中心村),二日后回到凯里,和自北京赶来的韩嘉玲会合,到麻江县的铜鼓村,黄平县的加巴乡,台江县施洞镇的柏子坪村,再经施秉县到镇远的猛溪。这些项目点都是偏远贫瘠的小村,但除了方祥外,都有舟车可达。

在去贵州前,我对贵州的印像只是地理书上的一句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两银。现在我心底有一幅清楚的地图,而这些地名也有了具体、鲜明的面貌。俗称蛮荒之地的贵州,事实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高谷深、河川纵横。
这次深入苗寨,看到山上一片片整整齐齐的梯田,走近吊脚楼村寨,体验了不同的民族风情,看到绚烂的农民画、刺绣、扎染、泥塑,才发现苗族有可贵的特色:勤劳、诚恳、富才艺。我们所去的小学,孩子们大多没有合身的衣服,住校的孩子每日多以饭和酸菜汤果腹。学校经费拮据,没有图书,没有皮球和球架,在一倜小学甚至看到小孩们丢死耗子为乐。但他们聚精会神的学汉文,用汉文作文,也居然会唱小城故事、高山青,在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上学仍是件快活新鲜的事。那些因受到扶持,到了十二、三岁才来上一年极的女童,更是珍惜上学的机会。不上学,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双语教育,学汉文。上了学,不论将来发展如何,总是打开了闭塞和隔艳,对汉苗民族文化的交流也是一个起点。
走过这一趟艰辛,才知道滋根为何以雷山县的这些小村寨为试点、重点。这一个被世人遗忘的角落,最需要外界的关怀。而滋根所作的一点小事,已经造成明显的改变。
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人的参与。这次我见到了我们在贵州的联络人罗义贤、张晓、毛健全、龙柏林,分不出他们是汉人苗人,只因大家都有滋根的理念,虽然第一次见面,却如教友相见般,十分亲切。李文出身苗族农家,从没去过方祥,这次因为我们去,他也同行。
到了平祥,从山上走向小学,经过一条小溪,只见新搭起了结实的木桥,取代了去年破旧的桥,原来是村民和家长,感受到外界的爱心,自己献工献料搭建完成的。据校长龙斌说,自从滋根支助女童入学的计划实行后,学校教育情况受到关注,教师待遇也稍获改善。在凯里我们和黔东南自治州的姚州长座谈时,他提到将成立编辑委员会,重新修订中小学的全国通用教材,利用自治州的自治权,加速推动农业教育和乡土人材培训。他希望滋根能参与这项教材改编的计划。这次所到之处,无论孩子们、家长、学校的老师,及基层工作人员对滋根的工作无不感激、期盼。也唯有赖双方共同的参与,滋根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黔东南地区因属特殊的地理人文,已引起了其它组织如世界银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的关注。此起其它组织,滋恨的确具有特色,将来如何和这些组织合作,而能维持我们的特色,是须要审慎进行的。

 

標籤:
滋根之旅1992  

上一頁:2012年來自美國滋根楊貴平的祝福 下一頁:留守儿童问题分析及结合中国滋根项目的对策思考/黄刚



新增回應  
回應人 *
Email:
回應內容 *
驗證碼 Captcha  Please enable cookie for this site! *
(只有站長可以看到秘密留言)  
 
    

組織執掌

滋根大事記

組織章程

會費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