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滋根協會

中華滋根協會
臺北郵政
23-52號信箱
匯款帳戶:
「中華滋根協會」
1. 華南銀行帳號
154-10-000145-7;
2. 郵政劃撥帳號
15984346 

 

回首頁

關於滋根

滋根動態

滋根項目

滋根文選

大陸通訊

歡迎留言

 

 

 

 

 

 

 

 

 

  »   滋根文選   26/08/2011 11:28 胡志鸿:峡谷中的学校

         雷公山南麓,有一道不长的山谷,山谷的两岸如刀削斧劈,陡峭异常,然而却又森林密布,风光绮丽——这就是雷山近年来宣传得非常起劲的高岩大峡谷。其实,这里称“大峡谷”也有些言过其实。究其竟,这条山谷能称“峡谷”的地段长不过56公里,峰顶到谷底的高差一般只在400500米之间,比起谷深5000、长度达数百公里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便只能是小小巫见大大巫,没法比较。高岩峡谷虽然比不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但仍不失为雷山一处壮美的自然风景名胜。

交腊、高岩、水溪这三个苗族村寨,从高到低,就依次排列在这条风景秀美的山谷之中。
200341516日 ,我和雷山滋根联络组的杨芳,沿着这条美丽的山谷,用了两天的时间,考察了滋根基金会在这里资助的三所项目学校——交腊小学、高岩小学和水溪教学点。
一、交腊小学
交腊在峡谷的上游。所谓高岩大峡谷,指的其实只是交腊到高岩的这一段,到交腊以上,山谷也就不怎么深了,也没有那么“峡”了。
我是第三次到交腊。第一次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搞森林资源清查的时候,离现在差不多有30年了;第二次是去年3月,距离现在刚好是1年多一点的时间。
交腊,苗语是“凶恶、住不得人”的意思。“凶恶”和“住不得人”的含义,是指这里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据我在县农业区划时整理的资料,交腊村驻地海拔1350,冬长夏短,年平均气温仅12.4,热量条件不够,春季时有倒春寒,秋季又常受秋风苦,农业生产产量因此很低。
条件艰苦也好,交腊人却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许多年了。滋根基金会为学校聘请的代课教师杨光庭,就可以根据苗族“子父联名”的取名方法,往上推出他们家已经在这里居住的8代人的名字来。
交腊地处深山,边远偏僻,1970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学校。因为经济落后的原因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学生巩固不下来,学校甚至曾经一度被撤消。19909月,交腊小学被列入滋根基金会资助学校之后,这里连续十多年实现了适龄儿童100%入学。总共77户的交腊村,接受滋根资助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的女童有61人,中专毕业2人。目前,仍然在接受滋根资助的交腊小学生有23人、初中生1人、高中生1人和大学生1人。
交腊因为人少,学校实行隔年招生,今年是二、四、六年级3 个年级3个教学班,共有学生46人。学校有国家正式教师2人,滋根基金会聘请代课教师1人,共3人。
代课教师杨光庭,还兼搞滋根联络员的工作,具体负责与交腊、高岩、水溪和乌东等4个滋根项目学校的工作联系。因为杨光庭参与滋根工作的时间较早(1990年就开始了),对工作又比较负责,所以,交腊小学的滋根档案,从1990年到现在的14年资料,都保管得非常齐全。
学校图书室共有藏书近1000册。藏书均来自滋根基金会的多次捐助:第一次是北京滋根的韩嘉琳女士1998年赠书40多册;第二次是滋根基金会2001年支持2000元,由学校自己采购300多册;第三次是20033月,接受图书资助项目,获图书近300册;第四次是农广校项目,滋根资助农业科技方面的图书175册。
和别的学校每次只能借1册不同,交腊小学规定每次可以最多借5册。翻阅学校图书室的借书登记,从今年3月开学到现在,总共有学生16人借书17册,村民19人借书72册。
村民借书多的原因,在于这里办了一个农广校畜牧兽医班。“农广校”是农业电视广播学校的简称,由县农业局下属的农业电视广播学校具体操办。
县农广校在交腊办的这个畜牧兽医班是三年制中专班。在全班46个学员中,年龄最大的有62岁,最小的才16岁;文化程度最高的是高中,最低的是小学。学校采取自学和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面授每学期1次,每次规定20天。学习完三年的课程之后,就可以拿到国家教育部门验印的正式中专毕业证书。
交腊的农广校畜牧兽医班也得到滋根基金会的资金支持,支持学员的课本、图书和教学光碟。这些支持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排除了某些部门要成绩和学员混文凭等等的那一些功利成份之后,让交腊村愿意学习的人都有一个学习的机会,能在全村养成一种热爱学习的氛围,仍然是一种成绩,一种进步。
节柴灶是滋根基金会原来考虑在交腊和毛坪进行的生态建设项目,2002年还曾经派人到这里作过专门的考察。学校校长杨正华和代课教师杨光庭,已经率先在家里建起了两口示范性的节柴灶,效果很好,许多村民参观之后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期待着项目能早日启动。
在交腊,我还看到了这么一个叫杨XX的小女孩,她自小残疾,下肢瘫痪,8岁了还只能在地上爬。小女孩很聪明,没有读过一天书,但跟着电视机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唱歌,还会给家里的人讲解电视剧里的情节。她告诉我说,她很想读书。但是,学校距离她的家,别的孩子要走20分钟,她用两只手爬,得用1个多小时。我和校长杨正华谈起这件事的时候,杨校长说学校已经考虑下学期让她到学校上课,并且已经想了几个办法。办法之一是在高年级大一点的学生中,组织一个爱心小组,每天轮流背着她上学;办法之二是发动学生和村民修路,把从她家到学校的路修成平缓一些的可以推轮椅的路。这样的话,同学们可以轻松一些,但是,轮椅到哪里去买?买轮椅要多少钱?她家里很穷,这笔钱到哪里去找?现在都还不知道。
爱心无价。我答应下学期开学之后再去看望这个可怜的小女孩。
二、高岩小学
交腊到高岩,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高岩村所在地地处高坡,山势险陡,《雷山地名志》载:“驻地岩高如削,峭壁悬崖,故此而得名高岩。”
高岩小学在村寨的最东面,也是寨子的最高处。隔着一条小路和一座小山包,学校分成为教学区和生活区两部分。
生活区是老高岩乡政府的驻地,有两栋木房。1992年“建并撤”后,原来的老高岩乡并入大塘乡,干部们走了,房子空了下来,政府就把其中的一栋卖给学校,作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住房。另外一栋则留着,留给下乡到这里的干部们使用。
学校的这一栋木楼里,上下住着4个教师和25个学生。教师分别来自羊排、交腊和水溪;学生则全部来自山谷下游的水溪。比起别的小学住校生情况,这些学生的人均住房面积不算太小,但因为床不够,12个女生挤在3张床上,每张床上要睡4个人,就显得非常的拥挤了。
在学校吃中饭的学生要比住宿的人数多一些,有30多人。我们到达高岩小学的时候,学校已经放学,学生们正在煮中饭。只见他们三五成群,或单独或合伙,就在室外的空地上烧起了十多个小柴炉子。学校没有饭厅和食堂,晴天和阴天的时候还可以这样马虎对付,碰到雨天和雪天,可就难了。
学校的教学楼也是木楼,上下两层,住着一、三、四、五、六5个年级5个班的96个学生。教学楼的下面,原来有一户村民的住房,为了给学校开凿一块球场,村里就动员那户人家把房子搬迁到另外的地方去,并发动村民们投工投劳,计划在今年六月前把球场挖出来。由此可以看出村里还是比较重视教育的。我们在现场看到工程很艰巨,要开挖的地方全是岩石,需填方的地方则要填很高,但工程已经完成了大半,如期完成计划看来是没有问题的。
学校图书和教学仪器合用楼上的一个房间。图书有2500多册(其中包括滋根基金会199112月和20033月的两次捐助的700余本书在内),在村一级的学校中,藏书算是比较丰富的了。翻开学校的借书登记簿,从今年35日至41540天之内,已经有176人次借书220册,可见这所学校的读书氛围非常浓,难怪在我们这次组织的第二届滋根征文比赛活动中,这所学校一下子就能拿出9篇,占收到应征稿件总数的七分之一。
在高岩小学的这间图书和教学仪器保管室里,居然还有一个人体骨骼模型和一个人体解剖模型。一问之下,学校老师略带自豪地告诉我说,他们学校得到世行贷款的扶持,按照国家农村三类小学标准,已经配齐了小学自然和数学课程所需要的所有教学仪器,现在缺少的是只是药品。
滋基金会对高岩小学的援助,是从19909月开始的。到20029月,在高岩小学的190名小学毕业生中,有58名女生接受过滋根的资助;在进入中学学习后,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150名学生中,有42名女生是滋根滋润的结果。目前,滋根基金会在这所学校里,还资助着44个女孩,以及一个代课的女教师。
高岩小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第一,学生宿舍简陋,没有床,学校只能安排距离最远的水溪学生住宿,不能解决新寨、南小两个自然寨的20多个学生住校,而这两个村寨距离学校的路程,也在40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第二,球场平整出来之后还找不到打水泥地坪的钱和买篮球架的钱。第三,学校没有厕所,连教师在内共102人的学校,该“方便”时不方便。
三、水溪小学
水溪小学只设初小,只有一个教师,因此不能是完全意义的小学,只能算是一个教学点。
学校目前共有学生24人,分一年级和三年级2个教学班。一年级有学生16人(其中女6人),三年级有学生8人(其中女3人)。四年级以上的学生有25人(其中女12人),全部到高岩小学就读。
和高岩小学建在寨子的最上方不同,水溪教学点位于水溪村的最下方。
从寨子上面看学校,建成才一年多的教学楼似乎仍然还在散发着木材的芳香。教学楼前面的球场虽然不太够尺寸,但篮球架、水泥栏杆和水泥地,以及一条水泥小路连着的砖砌的厕所,都足以让我上面介绍过的高岩完小羡慕万分。
楼下教室里传出拖长尾音的课文朗读声。我们没有惊动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径直上到楼上的学校办公室。下课了,我们见到了这位叫杨有华的老师。杨老师今年52岁,有28年的教龄和小教一级的职称。杨有华的教学很认真,他告诉我们,学校只有他一个老师,上课时和孩子们在一起还好过一点,一放学自己就成了个“孤寡老人”。自己不是本村人,晚上也没有个去处,就只好看书。学校的几百本书,现在只差《十万个为什么》没有看,其余的都看完了。
滋根基金会对水溪学校的女童和特困学生的助学项目,也是在1990年就开始的,学校是滋根项目款修建的。滋根在这里资助的女儿童和特困生共有10人,28女,但我要他们集中起来照相的时候,怎么数也是11个人。后来才知道有一个女孩子是外村转学来的,所以没有能列入滋根资助的对象。杨老师告诉我说,其实那个小女孩的家庭也很困难,不然的话,为什么不转到好一些的学校去读书呢?
雷公山南麓的这条美丽的山谷起伏跌宕,山谷里几个学校的故事也充满着跌宕起伏。沿着这条壮阔的山谷,我们看到不同的秀丽景色,也看到境况不同的学生、教师和学校。
愿这些学校的老师都少辛苦一点,愿贫困的学生们肩上的负担都少一点,愿这几所学校都办得更好一点,愿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这几个村都再发扬光大一点——这就是我在接触过的上面的所有老师、学生和学校之后,想要对他们表达的几点衷心的祝愿。

                                               

2003.04.18
標籤:
滋根之旅2003  

上一頁:胡志鸿:云南宁蒗之旅 下一頁:2012年來自美國滋根楊貴平的祝福



新增回應  
回應人 *
Email:
回應內容 *
驗證碼 Captcha  Please enable cookie for this site! *
(只有站長可以看到秘密留言)  
 
    

組織執掌

滋根大事記

組織章程

會費及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