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滋根協會

中華滋根協會
臺北郵政
23-52號信箱
匯款帳戶:
「中華滋根協會」
1. 華南銀行帳號
154-10-000145-7;
2. 郵政劃撥帳號
15984346 

 

回首頁

關於滋根

滋根動態

滋根項目

滋根文選

大陸通訊

歡迎留言

 

 

 

 

 

 

 

 

 

  »   滋根文選   09/07/2010 23:52 「撤點併校」對農村的負面影響/楊貴平

「撤點併校」對農村的負面影響

美國「滋根基金會」楊貴平 2008.12.01

特別感謝劉磊、陳國强、王壽書、張文光、丘麗君等提供的第一線資料

前言

二十多年來,做為滋根工作的一部份,我有機會訪問了中國貴州、雲南、寧夏、山西、河北、內蒙等十多個省的貧困農村及學校,深深感到這些農村雖然各有特殊性,但也有非常大的共同性。這些地方的農民共同背負著兩大重擔,一是送孩子上學,一是看病要花現錢。在這裡我要談上學的問題。

爲什麽實施了免費教育,農民的教育費用反而增加了?滋根多年來在偏遠地區的的工作和我自己的親身觀察讓我可以嘗試去解這個謎。還有,劉磊、陳國強、王壽書、張文光、以及丘麗君等提供的第一線資料,更生動地體現出政府用意良好的「兩基攻堅」以及多年來「撤點併校」的措施,如何給貧困地區的農村和農民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註:「兩基」是「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簡稱。2004年起在中央和西部各省、市、自治區都設立了「兩基攻堅辦」,向「兩基」目標「攻堅」。

我希望通過這一系列的報導能提供大家思考的素材,讓我們一起想辦法來減輕偏遠地區農民的痛苦。

貧困農民的小孩沒錢上學
中國從1986年開始逐步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也減免了一些費用,但是偏遠地區的農民負擔反而增加,主要是住校的吃住費用和住到城市的生活費用。而且送孩子上學,還是要交書本費、學雜費、考試費等等。在補助不足的情況下,教育成為貧困農民很大的負擔。
1989年我因偶然的機會去了貴州一些貧困山區的苗族村寨,發現當地女童上學的極少。許多學校,一、二年級能看到數個女童,到了高年級,一個女童都沒有。爲什麽這麽少的女童在學校?最普遍的回荅是:
      「沒有水」。
就是說,沒有錢。
當時一個孩子上學一年要人民幣50多元(約七美元),但當地每人年均收入還不到300元(三十美元),這還包括農民自種自食的糧食以及挖野菜等等非現金「收入」。農民的現金收入往往是靠養一、兩頭豬取得。非常有限的現金要用來買化肥、種子、衣服等等,還有萬一生病時沈重的醫療費用。同時,上學也要交現錢,一個孩子一年上學的費用就占了一個家庭現金收入的大部分。
中國的農民是重視教育的,再困難也要送孩子上學,至少送男孩上學。但是在現實的壓迫下,許多適齡兒童,特別是女童,不到小學畢業,就被迫輟學了。
記得當時我訪問一個學校的男孩,問他:「你是怎麽有錢上學的?」他告訴我:「叔叔賣了一頭豬,他借我錢才送我上學。」
通過這些訪問,讓我們瞭解到貧困農民的困難和這方面迫切的需要。這也是為什麼滋根基金會多年來提供助學金,支持近8萬人次女童及孤兒入學。
「兩免一補」增加了窮人的負擔
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農村逐年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兩免」就是免書費、學雜費。「兩免」的經費是由中央政府承擔,到2007年基本全部落實,這是貧困地區的農民最歡迎的德政。「一補」即對初中住校生補助住宿以及生活費,這部分費用由省,縣承擔。很多地方只補了一部分,或是只補助了極少部分的學生,而且對於住校的小學生完全沒有補助。一年吃住費用要千元以上,是書費,學雜費的六、七 倍。這便成了有孩子上學的農民最最重的負擔,也是很多十二、三歲的孩子初中沒畢業就輟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撤奌併校」從80年代開始雷厲風行
「撤點併校」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首先撤除偏遠的初、高中,將高中集中合併到縣城,並將初中集中合併到鄉甚至縣城。這個過程到1990年中期基本完成。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國農村學校佈局基本以「村村有小學,鄉鄉有初中」爲原則。許多縣教育部門規定學校要離村2.5公里半徑之內,以便學生就近上學。但到80年代中期,中國進行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各級地方政府以農村初、高中爲重點,逐年撤併了許多初高中及小學。
根據90年我在貴州一個縣的調查,當地教育單位以調整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撤除了三分之一的學校。許多我訪問的縣將所有鄉(在山區,一個鄉約5,000人至15,000人)的高中全撤了。全縣只剩下一個高中,擺在縣城。將數個鄉的初中合併成一個中心初中。以後有些縣,更是將鄉初中全拆掉了,連初中都集中在縣城辦。
結果,離學校遠的村,孩子要走3、4個小時,近的也要走2個小時。因此大部分的初中生都要住校。集中辦初中的措施,到2000年基本完成。
2001年後大力撤併小學
2003~2007山西兩中學撤併學校力度
學校
年度
趙鄉中學
王鄉中學
原學校數
撤併學校數
剩餘學校數
原學校數
撤併學校數
剩餘學校數
2003年
41
5
36
未統計
未統計
未統計
2004年
36
7
29
20
3
17
2005年
29
7
22
17
2
15
2006年
22
7
15
15
4
11
2007年
15
4
11
11
2
9
註:中學名稱是化名
2001年中國《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應「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佈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併,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佈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
《決定》公佈以後,各縣就開始逐年推行合併農村小學的措施。所謂撤點併校,「點」指「教學點」,即小學一、二、三年級,「校」是指小學一到五年級(北方一些地區)或到六年級。許多地方的教育部門,在執行「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時,重點在「撤點併校」,而往往忽略了「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併」的要求,也不重視「保留必要的教學點,防止因佈局調整造成學生輟學」。
2002年和2003年,中國國務院和財政部分別下達了《關於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和《中小學佈局調整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公文,進一步推動了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工作。許多縣教育部門更雷厲風行地撤併小學及教學點。尤其在一些山區,從2003年開始到2007年為止,就撤了近1/2至2/3的教學點及完小。這對農村特別是偏遠山區的農村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下表根據2008年劉磊對山西某兩個鄉撤校的調查報告。由此可以看出從2003 –2007 四年,這二個鄉撤除了近2/3 的學校,影響了近千名孩子。
「撤點併校」政策實施之前,在該調查區域雖談不上「村村有小學」,但至少能夠保證適齡入學兒童就近上學。而在實施「撤點併校」政策之後,涉及到的各個村莊普遍出現了孩子上學難的問題。
在貴州的一個調查(張文光,2007)「兩山」地區目前共有1,500個農村小學,其中教學點大約500個;而在2001至2005年的「兩基」攻堅期間,這裏撤併了大約200個教學點。現在正常辦學的教學點大部分服務半徑仍超過國家規定的2.5公里,教師人數實際編制遠低於農村小學教師標準編制(每23個學生一名教師)。(註:)
這麽大力度的撤點併校,是所有農村共同的現象。
很多基層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反對
撤點併校開始時很多基層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反對。2001年,我訪問北方一位山區貧困縣的教育局長,他對我說:「孩子太小,學校不能撤」。我問他爲什麽不向上級反應,他無奈地說,「這是政策」。但他強調「在我任上,我不會撤」。三年以後他退休了。從此這個縣就開始了撤併學校的步伐。
劉磊在2008年對山西的調查報告提出:「什麽是『撤點併校』?爲什麽要『撤點併校』?村民是否知道『撤點併校』的相關政策?當一所小學被撤併,村民是否表示過抗議?『撤點併校』給當地帶來了什麽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劉磊對村委的幹部、小學教師以及部分村民進行了訪談。以下是部份內容。
問:你對撤點併校是否瞭解?
答:知道一些,撤併學校純粹不對著。
問:爲什麽這麽說?
答:逼得家長到處跑,可西活(辛苦)了。家庭稍微可以一些的帶著孩子出個(離鄉),那家庭困難的怎麽辦?
問:對學生家庭有什麽影響?
答:有什麽影響?影響可大啦。家長要帶著孩子出個,就會增加家庭開支。有的家庭經濟情況本來就不好、就生活不開,如果你還讓他出個,怎麽辦?只好靠高利貸。托家帶口的出個,賃房子、孩子零花的、班車費、買油的、買麵的、電費、水費、亂七八糟的,有些家庭根本就負擔不起。
撤校前,很少和家長協商
撤校的方法,就是將老師調走,學校沒有了老師,只有關門。這過程很少和家長商量。
張文光2007年在貴州的調查報告指出:「在教學點合併之前的調查樣本中,接受調查的31個學生只有3個表示曾經聽老師說過學校要被撤併的消息;接受調查的31個家長中有7個人表示知道教學點要被撤併的信息。相反,剩下的二十多學生和家長則沒有獲得相關信息,或者不知道教學點要合併,以及學校和村組幹沒有找到本人商討教學點合併的相關事宜。而在已經合併教學點村莊的62個家長和村民代表調查樣本中,98%以上不贊成合併」
學校撤併以後,孩子就要到中心校讀書。中心校通常有兩種:一是將五、六個村小撤了,集中到原有的較大的村小;另一種是政府投資建立了全新的中心校校舍。在我訪問的一些被撤的村小,是由當地教育部門和村民共同集資建的小學,還是很新的校舍,是村民們血汗的成果。新校區沒有了教師,閒置不用,長滿了荒草。這實在是教育資源極大的浪費。
孩子六,七歲,就要長途跋涉離家住校
在訪問的農村遇見很多孩子,才六,七歲就離開了父母,到中心校住讀。許多中心校到村不通公路,要步行,有的即使通公路,也沒有公交車(巴士)
孩子們小小年紀,背著沈重的書包,挑著住校時煮飯燒火的樹枝、米、和酸菜,冒著嚴冬酷暑要走三、四個小時到中心校住讀。學生通常一個星期回家一次,星期六清晨走回家,星期天中午就返校,留在家的時間不到一天。有的學校離家遠的,十多天才回家一次。這對年幼的孩子,特別是一些女孩子,更是艱難的路程。
我訪問的一些孩子說:
「好遠哦,走得腳痛,怕」。
住宿條件差,缺乏對住校生的照顧和管理
一些中心校,因爲學生突然增加,沒有供給學生住宿的房間,或是只有很簡陋的住宿地方。有的學校將幾間教室改成宿舍。地是泥巴地,窗子沒有玻璃,屋子通風漏雨,一張破舊的木板床上,要睡兩三個孩子。學生們自帶被子。被子多半單薄破舊,到了冬天往往凍成一個硬塊。
一些新建的中心校,往往只建了校舍,沒有宿舍。孩子們只有分散住在附近農民家裏。有的一家農戶住著一、二十個孩子,農戶包吃住。許多學校以及農戶家沒有自來水,孩子多了,嚴重缺少乾淨的用水。我看見一些孩子十五天回家一次,在這十五天中不洗澡、不刷牙。
印象深刻的一次,我訪問某一中心校的孩子住校的感想,她說:
「冷、吃不飽」。
她住的是一間教室改建的寢室,住處冬天沒有取暖的設備,屋頂漏雨,窗子通風。這兒冬天零度以下,經常下雪、下雨。望著她們凍得紫青的小手,上學是多麽地困難。
我也訪問過一些「條件」最好的新建中心校。宿舍是新建的,學校還聘請農村婦女來照顧住校生。學生的年齡從5歲到12歲,一個人要照顧30人左右。
這位婦女說:「孩子太小了。剛來的時候,有的天天哭,久了習慣了一些。孩子太小,有的不會自理生活。」
我所訪問的大部分學校,沒有專人管理住校生。最多是有老師要求學生定時睡覺。 至於孩子生活一切自理。有的女孩子抱怨:
「想家,覺得不安全。」
上學要自己煮飯或付現金買飯菜
訪問的一些中心校,沒有食堂,沒有人爲學生做飯。住校的學生,每人自帶一個小的黑黑的爐子。清早起來,將自帶的樹枝劈柴做飯,每天吃的是白飯和酸菜湯。才只有七、八歲,一切生活都要自理。孩子們沒有太多的抱怨。但是:
「每天做飯時間太長。冬天水冷,時間更長。」
有的學校有簡陋的食堂,有請人做飯,但學生們要出錢買飯菜。中飯一個饅頭要1元。孩子們沒有錢,常常一天只吃兩個饅頭、一點點菜湯。我訪問河北一個讀小學的8歲孩子,他說:
「餓,沒有錢買。」
說著眼淚就從臉上流了下來。
撤點拼校的嚴重負面影響
撤點併校直接的結果是孩子從六、七歲小學一年級就要離開父母長途跋涉到學校住校。住得近的一星期有一天待在家裡,更遠的十五天回家一次。這對孩子的成長、家庭的改變、及鄉村的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一些最嚴重的負面影響為:
²          雖實行了免費教育但教育費用反而成倍增加。
²          封閉式的教學阻礙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違反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
²          缺乏父母照顧,食宿環境差,影響孩子心理及生理健康成長。
²          中心校擁擠、班級大,老師無暇照顧個別孩子的特殊需要。
²          減少了孩子學習勞動的機會及動手的能力。淡化了對家庭,家鄉的認同。
²          父母爲了照顧孩子,也離開了家鄉。
²          沒有了學校的鄉村逐漸走向了衰亡。
下面就分條討論。
「免費」教育,交錢更多,補助不足
中國實行免費教育以後,孩子上學不再交錢,這對於貧困的農民真是德政。但是,減少上學的費用,重要的前提是學校要在家附近。在家吃住一切便宜,回家還可以幫助辛勞的父毌做些家務及農活。但學校撤了以後,中心校離家遠了,最遠的孩子要住校。最近的也要坐班車,或騎自行車到學校。孩子上學的費用比就近上學的費用高出了五倍到十倍之間。而這些費用,是要由父母來承擔的。在我訪問的每個有孩子上學的農民家庭都因此舉家欠債,每家至少欠一萬到二萬,都是二分、三分高利息貸扻。成爲農民最沈重的枷鎖。
以下根據2008年陳國強在一個河北農村的調查。
「撤點併校」前後小學生花費情況比較 (2008)
情況分類
學校及學生情況
花費情況
撤併前
程家村小學
480
李子小學
150
撤併後
成明中心小學
住宿
1,980
未住宿*
1,000*
*      未住宿的分爲騎自行車的和乘車的,爲便於比較,取平均值。
(以上的校名、地名都是化名)
從上表可以明顯地看出,「撤點併校」後,學生不僅上學遠了,給家庭也增加了好幾倍的開支。住宿的最少增加3倍,最多的增加12倍;未住宿的增加了1到6倍。且這些騎自行車上學的學生每天都要很早起床,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和危險性。在程家村,很多家庭年人均收入在800元以下,按人均700元收入算,一家3口人,程家村上中心小學的住宿學生一年的花費占總收入的比例高達94.2%,而一個中學住宿生一年的花費占家庭總收入的122.6%。就是說一個中學生一年的消費大於他全家一年的收入,這也是很多家庭因爲學生讀書而貧窮的原因。
貴州的調查(王壽書,2008),「兩免一補」政策的補助標準是小學500/年,中學標準是750/年,高中1000元/年,但只針對住宿生中的一部分。簡單理解就是貴州省有10萬個名額,分配到梅縣的也就5000個名額,再分到鄉中心小學的就是50個名額,所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一是按照學習成績;二是按照家庭貧困程度。有些人家庭貧困,老師也想給她,無奈,她的學習和表現對於老師來說都不是很好,所以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封閉式教學違反了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
中國多年來反對應試教育,倡導「素質教育」。2001年,中國教育部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紮實推進素質教育》中更強調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個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有多渠道的學習機會。尤其該子在幼年成長階段,更需要有家庭、學校、和社區綜合的學習環境。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父母溫暖的照顧,向父母學爲人處世的道理,學農業知識,學勞動,學鄉土手藝:繡花、編織、木工等等。閑時和村裏的孩子們,在田間地頭抓青蛙、釣魚;有河或溪水的在水中游泳、洗澡;參加村裏的鄉土活動:在北方唱山歌、跳秧歌在南方一些苗族地區,跳蘆笙,對歌。聽父母、老年人講村裏的故事,學生活的習慣等。孩子通過這多方面的學習和實踐 ,逐漸形成了基本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奠立了全面發展的基礎。
撤點併校,關閉了許多村小,集中辦寄宿制小學。孩子離開了父母,離開從小生長的鄉村大部份時間居住在一個封閉式的教學環境中。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及不到兩個小時的課間休息及運動,百分之80的時間,就是唸課本、看課本、背課本、作課本作業、預備考試。所有這些努力的目的就是「有一個好成績,以後可以考上高中,然後上大學」。但實際上,貧困農村學生最後能考上大學的只有百分五到百分之十。
張鎮寄宿制小學作息時間分析
以下根據劉磊2008年對山西某鎮的調查報導。
山西張鎮小學作息時間表(2008)
時間段
內容安排
6:00
起床
6:30——7:00
早操
7:10——8:00
第一節課
8:10——9:00
第二節課
9:00
早飯
10:10——11:00
第三節課
11:10——12:00
第四節課
12:10——13:00
第五節課
13:00——13:30
午操
13:40——14:30
第六節課
14:40——15:30
第七節課
15:40——16:30
第八節課
16:30
晚飯
18:10——19:00
晚自習第一節
19:10——20:00
晚自習第二節
21:00
熄燈
註:地名為化名
(1)學生每天只吃兩頓飯。
吃飯時間隔很長,而且一天只吃兩頓,不吃中飯。早飯的時間(9:00)與晚飯的時間(16:30)間隔高達七個半小時,在此期間學生要上六節課,體力、腦力消耗極其嚴重;學生吃過當天的晚飯以後,更要間隔十六個半小時才能吃到第二天的早飯。其次,學校食堂飯食質量較差。上午饅頭下午麵,基本天天如此。菜基本上是白菜、土豆,菜量小,用油少,價格貴。有的貧困學生爲了省錢,在低營養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吃不飽的情況。
(2)學生自主時間較少。
而實際上,學生真正自主活動的時間只有晚飯後的1個小時左右(17:00——18:00)。但即便是這個時間,由於老師佈置的課外作業太多,學生需要背誦的科目(語文、英語、社會)太多,學生大多是在朗朗讀書聲中度過的。所以,當我們期望學生們能多閱讀一些課外書,發現他們沒有時間;當我們期望學生能夠多一些運動方式,發現他們沒有時間;當我們期望學生們能夠開展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發現他們沒有時間。
(3)學生學習壓力大。
「撤點併校」的目的就是整合有限的教育資源,讓偏遠山區的孩子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而這種優質教育通過什麽體現出來呢?學生的分數是唯一的答案。
我訪問的許多農村老師反映:
「我們怎麽拼命盡力,學生成績仍上不去。課文太深,並且和學生生活不結合,學起來困難。」
幾乎所有我訪問的當地教育部門對老師的評審標準就是看學生的統考成績。這種將教師評審完全和學生成績掛勾的教育政策,使得很多老師只有天天看學生考試成績,而犧牲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精神。也形成了學生以爲分數就是一切,只有讀書上大學才是唯一出路的片面人生觀。
缺乏父母照顧、吃不飽飯影響孩子成長
七、八歲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生活還不能完全自理,最需要父母的關心和照顧。小小年紀離開父毌住到中心校,我訪問的很多孩子都説:
「想爸爸、媽媽,想家。」
一些高年級的女童,十一、二、三歲,生理開始發生變化,特別需要母親的照顧。我訪問的一些女孩說:
「怕,不安全。」
以下是王壽2008年在一個貴州農村的調查報告。
這裏的學生吃不飽飯,尤其是菜,因爲學生每個星期從家裏就拿了5斤米,交了7.2元錢,所以吃的菜就是酸湯泡飯。對於一些男孩子來說就吃不飽飯,女孩子可以吃飽飯,但是菜卻是少得可憐。統一吃的都是酸湯泡飯,況且他們都是在長身體的時期。我(王壽)走訪了幾個住校的學生,他們都說這是實話。根本就吃不飽飯的,而且天天吃的都是酸湯。如果有白菜的話還得加0.5元錢,要有點肉絲就要加1元錢。
學校住宿條件差,營養不夠,生活及學習上遇見困難沒有人可以傾訴,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中心校老師無暇照顧孩子的特殊需要
中心校因爲課室和老師不夠,常常一間教室擠著60到80個學生。雖然建了新校舍,但沒有配套資金買足夠的課座椅。操場是黃泥地,沒有籃球架、更沒有體育器材。班級太大,老師們常常照顧不到學生個別的需求。山西一個學校的老師對我(王壽)說:
「有的學生需要特別關心,但根本就沒有時間。班級這麽大,每天忙得連改作業的時間都不夠。」
中心校的學生都是從五到十幾個學校的學生集中過來的。學校人數多。常常一個班的學生六十至八十不等。老師一個人要教這麽多學生:
「學生人數太多,每天改作業都改不完。學生功課有困難、生活上有困難,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到孩子的特殊需要。」
淡化了小孩對家庭和家鄉的認同
農村的孩子早當家。一般四、五歲就開始幫著父母做各種家務事和農活:燒飯、帶弟妹、挑水、餵豬、種菜等等。孩子逐年學到了許多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培養了勤勞、動手的習慣,也培養了對土地、對自然、對家鄉的感情。集中住校以後,每天面對的就是課本,所有的壓力就是「考個好分數、升學」。學到的價值觀是「農村的一切都是落後的」。老師畫給學生的遠景和學習的動力就是離開農村。學生們愈來越輕視勞動、不會勞動。我訪問的一些家長說:
「讀書越多越懶,越不會幹活。」
父母爲了照顧孩子,也離開了家鄉
許多農村父母因孩子太小住校,爲了照顧孩子上學,父母親就搬到學校附近。這使家庭關係和工作機會、乃至居住地奌的選擇都起了根本的改變。
我訪問山西一個因孩子住校讀書,而搬到學校附近的母親,她說:
「在這裏找不到工作,每天在家燒飯拉鞋底。」
「住這裏要付房租,水也要錢、電也要錢,什麽都要錢,沒辦法。在鄉下還能種地。」
「沒錢,他爸只有去打工。工作也不容易找,只有下煤窯。危險也沒辦法。」
最後都走上高利貸的路:
「去年欠了一萬,今年兩萬。三分利,沒辦法。」
以下是劉磊在2008年的訪問。生動的描述了孩子離家住校對一個農民家庭每個成員,及生計的巨大影響。
孩子的母親:「你看嘛,我家有兩個孩子在張村中心校讀書。現在什麽都漲價,一個月光生活費就要三百多(元),還吃不飽、睡不好。我家孩子小,照顧不了自己,零花也厲害。我弟弟家有三個孩子,如今都在(讀書),一家子五口賃了一間房子,什麽房租費、孩們零花、買油、買面、買菜,都需要錢。」
問:除了花錢多以外,還有其他不好的地方嗎?
答:有。現在人們都在議論,家長帶著孩們出去上學,有幾個不好的地方。男人外出打工,婆姨給孩子做飯,實際上是把土地放了、婆姨放了。
問:剛才我聽你說了幾個「放了」,挺有意思的。你能給我解釋一下嗎。
答:男人都出個打工,婆姨給孩子做飯,除了做飯,什麽都做不了。有的婆姨就一起耍麻將,耍撲克,這是把婆姨放了。
「孩們出個(離家)上學,不見得就學得好。一個班那麽多學生,老師能照看過來?有的孩子到城裏學,因爲成績差,還要留兩級,就把孩子給耽誤了。有些孩子學會了上網,家長也嗨不哈。這是把孩子放了。」
「男人外出打工,婆姨陪著孩子出個上學,家裏的地誰種?地都給荒了,這是把土地放了。」
「男人外出打工,婆姨陪著孩子出個上學,家裏的老人都沒有人照顧了。他們吃水也不方便,看病也不方便,萬一老人得了急病怎麽辦?一點辦法都沒有。有的老人還要給孩子種地,這是把老人放了。」
沒有了學校的鄉村逐漸走向衰亡
在中國的鄉村,學校就是一個村莊的中心。學校的老師是最被尊敬的。孩子到學校學課本知識,放學回家學農業知識,學勞動、學鄉土手藝。孩子是一個村的中心人物,帶來了鄉村的歡樂和希望。撤了學校,村裏沒有了中心,孩子到遠地住校,村裏多半日子沒有七歲以上的孩子。有孩子的年輕父母爲了照顧孩子,搬走了。一個村沒有了學校,沒有了孩子,沒有了年輕的父母,這個村也就漸漸衰亡了,
我訪問山西黃河邊的一個村。這裡原有一百多戶人家,村裏原有個小學。學校被撤了後,孩子到中心校住讀。二年間近三十多個家庭就搬了。搬走的農民離開了自己的土地,地也荒廢了。留下的村民大多是最貧困最沒有辦法的。
我訪問的一個北方鄉村,村裏原有一個小學到五年級,以後撤了五年級,以至九個家庭搬了。四年級的家長看學校沒有五年級,另十幾家也要搬走。村長眼見學校就要辦不下去了,村民也要搬走了,村子就要死了,村長到處貸款助學希望能保住學校,保住這千年的古鎮。
結語 ─ 我的疑問
多年在中國貧困農村調查訪問,以及看到上面這些一線深入的報導,感受到「撤點併校」對中國農村,特別是貧困山區農村的巨大負面影響。不禁要問:孩子6、7歲就離家住校,經過十幾年封閉式的應試教育,能考上大學的不到10%。而且不論考上、考不上,這些孩子也很難再回到農村。而他們的父母抛棄土地,在城鎮能找到長期穩定收入的機會很小。年久月長,他們回農村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弱。他們的前景會是什麽?沒有學校、沒有孩子、沒有年輕父母的村莊,它們要響應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景又是什麽?


 
標籤:
滋根特色  

 下一頁:李渝:被遺忘的族類



新增回應  
回應人 *
Email:
回應內容 *
驗證碼 Captcha  Please enable cookie for this site! *
(只有站長可以看到秘密留言)  
 
    

組織執掌

滋根大事記

組織章程

會費及捐款